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4年09月21日,星期六
首页 > 陇原风采 > 正文

兰州生态环境治理迈大步 绿色低碳建设惠及全社会

发布时间:2023-04-07 12:07:00

  2023年4月6日,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3年度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气候科科长杜坤坤、环评科科长张新刚、生态科科长翟玉刚、固废科科长鲁卫刚及安宁分局局长付广平分别通报了全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情况、全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全市自然生态环境监管情况、全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情况及2022年以来安宁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情况。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武卫红主持发布会。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 推动治理出实效

  “2022年8月4日,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正式确定兰州市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为切实用好用足气候投融资试点这个重大利好政策平台,兰州市紧扣‘抓项目、抓市场和抓产业’三个方面,确定了‘政策体系建设、项目库建设、碳排放核算和信息披露、市场机制建设、气候投融资产品开发和工具创新、绿色低碳典型示范园和能力建设’等九项任务,重点开展了以‘五个一’为抓手的试点建设工作”。杜坤坤介绍,重点围绕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梳理、筛选和建立项目库。建立了投资3080亿元的试点项目储备库,并筛选出林业碳汇固碳、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七大类67个重点项目组成试点项目实施库,重点推荐产融合作。先后两批向生态环境部推荐了黄河流域兰州段白塔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11个重点项目纳入拟建的气候投融资国家项目库,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政策支持。截至目前,举办了兰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签约仪式,甘肃省兰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华润电力永登七山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一期60万千瓦牧光互补发电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融资合作协议,总投资443.31亿元、授信金额217.6亿元。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撬动绿色金融杠杆,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

  开展综合性“绿色交易中心”重组,形成国有控股、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绿色要素交易中心。在当前已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立足兰州、辐射全省的林业碳汇、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多品种市场交易和多部门协作的综合环境能源市场。搭建起“政企银”信息共享和产融对接渠道,助推气候友好型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杜坤坤讲,下一步重点工作,计划于今年6月前初步完成兰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产融对接综合服务平台的框架搭建,年底前逐步实现项目库管理、碳账户核算、企业信用与评级、投融资对接服务和环境信息披露等五大系统应用功能,形成精准识别气候友好型项目、精确对接气候变化配套资金和政策的全流程、全链条服务操作系统。近期生态环境部正在摸底各地CCER项目储备情况,本次产融对接会议将对标国家最近CCER项目储备要求,重点关注并筛选一批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类型的项目,向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同时为国家CCER市场重启提前储备项目。

  环评“放管服”改革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今年以来,兰州市生态环境局 深入贯彻国家、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助推兰州市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道,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理念、优化服务、强化落实。张新刚介绍,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通过走访相关企业、环评机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探索性地提出了11项简政放权举措。一是实行审批告知承诺制。二是生态环境部门不再组织专家技术审查。三是改造类项目不再报批环评手续。四是《名录》外项目不再纳入环评管理。五是取消审批前置。六是优化总量管理。七是统一审批标准。八是实行“不见面备案”。九是落实环评文件“瘦身”。十是实现“评、批”分离。十一是允许建设项目开展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放管结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转变环保监管理念,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由“重审批,轻监管”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通过创新监管方式,管出公平和秩序。一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二是强化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维护环评制度的严肃性,更好地发挥环评制度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将始终以社会评价为第一评价,市场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进一步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把各项惠企利民政策落地抓细抓实,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绿盾”专项行动 推动生态环境上台阶

  近年以来,兰州市始终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扛起“先发力、带好头”上游责任,突出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坚定不移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持续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加强两方面监管。翟玉刚讲,紧盯兰州市兴隆山、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石采砂、工矿用地、核心区旅游和水电设施等焦点问题,从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水务、林业、农村农业、自然资源等各部门联合行动,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下大力度督促整治。通过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设施拆除、搬迁和完善保护措施等整改要求的逐步落实,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内从最初梳理核实的13类123个问题,通过“绿盾”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人类活动逐步减少,目前保护区破坏自然环境活动已基本杜绝。    

  为避免和预防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地、湿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严重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发生。2019年兰州市开始组织实施“兰州市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管试点项目”。项目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技术体系,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及时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人类活动变化实施监测,从而将问题消除在初始阶段。该项目开展以来,从最初解译发现疑似人类活动线索200余处/年,通过严格执法,督促整改,到目前发现疑似人类活动线索50余处/年,生态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固体废物”化学品防治 推动监管机制常态化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着力推动全市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不断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按照《兰州市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着力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进展。”鲁卫刚介绍,2022年开展了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对全市8县区和高新区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评估,涵盖汽修、医疗、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铁路、科研院所等行业,共评估企业28家,其中产废单位19家、经营单位9家。经评估,产废单位达标15家、基本达标4家;经营单位达标9家,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合格率分别为93.68%和100%,推动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落到实处。

  近年来,兰州市危险废物产废和经营单位数量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643家产废单位和15家经营单位纳入甘肃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2022年兰州市疫情期间,全市共设立医废集中暂存点100余个、调度110台左右车辆保障医废收运,启动了丰泉环保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医疗废物,保障医疗废物包装袋、周转箱等处置物资。专人负责按照制定的收运路线和方案及时转运医废,有效保障了疫情最高峰期间的2600多个医疗卫生机构、方舱医院、核酸采样点、隔离点、核酸检测机构等涉疫点位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2022年全市共安全处置医疗废物1.88万吨。

  加强有害垃圾的监管。按照《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含汞温度计,废含汞血压计,废药品,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绿色低碳”建设 推动“双碳”实现目标

  “按照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工作安排,兰州市于今年3月进行了一次的CCER项目储备情况摸底,通过摸底调查,初步筛选出了永登七山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一期、兰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等20个CCER储备项目,涉及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和节能、提高能效等四大类。”杜坤坤介绍,今年生态环境部已明确表示,国家将尽快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目前相关管理办法正在抓紧修订加速出台。待CCER市场复市后,针对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林业碳汇等项目,国家可对其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经过官方认证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即有机会进入国家碳市场自愿交易。CCER的复市,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国家碳交易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基于此,兰州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下一步也将利用此契机,结合兰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将符合CCER核证要求的项目作为兰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重点推进的项目进行产融对接,尽最大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本融入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兰州市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双碳”目标实现。

  “无废城市”新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型

  “‘无废城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鲁卫刚介绍,2022年4月24日经生态环境部办公厅批准,兰州市成功入围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为全省4个试点城市之一。

  到2025年,全市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步显现,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2.02吨/万元,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结合兰州市实际,兰州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其中包含25个必选指标+19个可选指标+3个特色指标)。以“1+8+5+N”“无废城市”建设模式为总布局,聚焦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五大领域,重点推进顶层制度设计、工业绿色生产、农业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转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无废细胞”建设、全民参与、智慧监管等重点任务,力争兰州在“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指标全面达标,推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兰州。

  兰州市安宁区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实施黄河国家战略和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战略,严格按照“三抓三促”行动要求,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攻坚战,全区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提升,生态宜居成为安宁一道靓丽的名片。2022年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91天,同比增加8天,达标率79.7%,综合质量指数4.45,同比下降6.1%。2023年截至4月5日,受输入性沙尘天气影响,安宁区达标天数66天,同比减少11天,考核达标率69.5%。综合质量指数为5.94,同比上升10.6%。水、土、声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参考黄河什川桥断面检测结果,水质达标率100.00%,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水质。忠和镇曹家沟水库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安全,全区暂无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黄智杰)

 

来源: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