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星期一
首页 > 陇原风采 > 正文

天水清水:用心用情托起群众安居幸福梦

发布时间:2024-10-21 11:20:10

  安置点里村居整齐划一、绿意盎然,老人在凉亭里闲谈,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笑声阵阵;产业基地里食用菌长势旺盛,蔬菜鲜嫩葱绿,中药材丰富多样;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里机器轰鸣,搬迁群众化身产业工人忙碌作业……清水县各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里生机勃勃。

  天水市清水县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聚焦政策宣传引导、搬迁政策制定、安置点规划建设、后续产业扶持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让380户1646名搬迁群众住上“暖心房”,圆了“安居梦”。

  统筹规划引领让群众“搬得出”

  清水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部分群众居住环境存在地灾隐患和风险。为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提升群众住房安全水平,清水县坚持系统思维、规划引领,成立县生态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组、村组干部具体包抓到户的工作机制,对全县312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地毯式”排查,确定了686户搬迁对象,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四结合”的要求,科学规划了8个集中安置点,并将以往各类搬迁剩余户纳入搬迁计划,配套出台“10+5+N”搬迁优惠政策,实现了“应搬尽搬、应搬早搬”。

  清水县松树镇下曹村搬迁户曹耀山就是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的第一批受益群众,搬进新房已有两年,看着现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回忆起原来的居住环境,曹耀山感慨万千。“以前我们居住的地方条件很差,房屋前后都是土崖,房子也不是太坚固,尤其是遇到下雨天,心里老是感觉不踏实。自从搬下来以后,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房屋也特别坚固,现在住得很安心。”

  来到清水县白驼镇二期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现场,村民卢米娃正忙着装料、运料、卸料……50多岁的她手脚麻利、干劲十足,一会的工夫,就将和好的水泥装满了手推车。卢米娃感慨道,“没想到50多岁了,我还能给自己装修新房子。”

  卢米娃原来住在老庄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靠近山崖,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进新房成了她迫切的愿望。如今,借助政策红利,她在姚黄新村集中安置点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且离住进新家的日子越来越近。她告诉笔者,“后半年搬到这个安置点,我很高兴,以后出去买菜就方便了,娃娃上学的时候能在家门口坐公交,既方便又安全。”

  2023年,白驼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让当地的135户623人实现了安居宜居的美好愿景。今明两年还将有81户群众陆续搬出地质灾害隐患区,搬进生态宜居房,过上好日子。

  “我们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这一目标,坚持把避险搬迁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梯次推进。2024年搬迁的16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和附属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确保9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2025年搬迁的65户已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场地平整,预计2024年10月全部完工。”白驼镇副镇长赵文辉告诉笔者。

  据悉,清水县2022、2023两年累计搬迁380户。今年搬迁207户,其中2024年的80户已完成主体工程,2025年的127户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完工;明年计划搬迁99户,确保实现“5年任务3年完成”。

  搬迁政策落实让群众“稳得住”

  为保障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保质保量实施,有效解决群众搬迁后顾之忧,清水县结合生态搬迁工作实际,配套制定“10+5+N”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优惠政策。生态搬迁群众每户无偿享受1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以及N条配套扶持优惠政策,确保生态搬迁工作顺利实施。

  同时,将搬迁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在全面落实“10+5”政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放大“N”的效应,整合项目资金4090万元,统筹建设污水处理站、充电桩、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卫生厕所等户内生活设施,既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又激发了搬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走进清水县黄门镇小河社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区白墙黛瓦、巷道平整,文化广场宽敞开阔、风景秀丽,一幅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图景。

  让群众实现“安居梦”,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环节。“在建设方面,黄门镇整合各方资源,配套完善搬迁点基础设施,为每户建设水冲式厕所,协调用电、自来水入户;硬化巷道1520㎡。铺设花园道牙880米。完成太阳能路灯安装26盏。现在正在进一步完善绿化美化工作。”黄门镇副镇长周祎琛说。

  清水县开展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黄门镇2023年进行搬迁安置共有19户59人,根据村民经济条件、家庭情况、个人意愿,在小河新村集中安置14户45人,分散安置2户7人,在县城购房3户7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来到村民左田福的家,简洁大方的一层小屋在一众二层小院中分外别致。去年九月他搬到集中安置点,根据他的经济状况,乡镇结合安置点房屋统一风格,专门为他设计了一套一层64平方米的温馨小屋,在保证基本安全和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减轻群众负担。

  说起搬进新房的事,左田福激动不已。“原来住在山沟里,环境很不好,之前村里有条件能搬走的都搬走了,去年村上告诉我们有10万元补助和5万元贴息贷款的好政策,给我帮了大忙,搬下来后我们住的地方自来水通上了、路硬化了,各方面都很满意。”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差异化、灵活化安置让群众搬出了生活新天地。清水县王河镇水刘村村民马新军正是选择在县城购置新居安置的搬迁户之一。子女在县城念书,自己也在城区务工,为了兼顾家庭和工作,王新军在“10+5+N”政策补助的支持下,下定决心选择在县城买房。来到新家,室内宽敞明亮、花草盛放,老人和孩子都有独立的卧室,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微笑,未来的生活充满盼头。

  据了解,2022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实施以来,清水县采取集中安置、分散自建、回购空置房搬迁方式,已累计完成搬迁380户1646人。

  配套特色产业让群众“能就业”

  清水县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给群众搬来安稳和幸福。

  围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采取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措施,安排衔接资金5800万元,在安置点布局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带动600多名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做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就业”。

  有安居就有乐业。清水县贾川乡董湾村村民白春林原来常年在外务工,去年年底搬到安置点后,他发现村上在附近建起了1处8400平方米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今年我不打算出去打工了,就在家旁边的大棚工作,听说那里正需要劳动力,一年能挣2-3万元,我还可以把家里的苹果、花椒产业发展好,家里也都能照顾上。”

  搬到新家,不仅住得舒心,而且在家门口就有了合适的工作,以白春林为代表的安置点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这正是清水县严格落实“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五结合”要求,做到了避险搬迁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链建设相结合,多渠道扶持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确保村民“上楼安居、下楼乐业”的生动体现。

  清水县白驼镇抢抓清水县加快推进康养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养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2023年,当地在搬迁点附近建成养生枕加工车间,不仅让当地的特色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也带动搬迁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甘肃养源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宏告诉笔者,“我们公司研发生产中医养生枕头24款46种花色,2023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带动48名群众就业增收,既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也满足了务工人员照顾家庭的需求。”

  为进一步增加搬迁点群众务工岗位和收入,白驼镇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还建成了荞麦、蔬菜、木耳、草莓、中药材和养殖基地6个,吸纳80多户搬迁群众自主发展产业,180名群众就近务工,做到了家家户户都有增收产业,让群众既住上了“好房子”、又过上了“好日子”。同时,探索“企业+农户+电商”模式,建成陇先缘艾草、梦美红养生枕、华尔姿服饰3个加工车间,吸纳12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黄门镇则通过集约经营、设施种养、对口输送、工业园区就业等多种途径,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还积极扶持自主创业,组织留守妇女成立手工艺品制作和直播团队,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小餐馆、小商铺经营等,确保了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一项项富民产业夯实了搬迁群众的发展后劲,托起了村民奋斗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写实了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

  服务设施建设让群众“生活好”

  搬进新家园,注入新动能,展现新风貌。如今,清水县各乡镇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设计的房屋排列整齐,户内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温馨明亮的电灯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来到屋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绿化工程的花草盛放,从高空俯瞰,一座座宜居新城静静矗立。

  清水县白驼镇姚黄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是清水县涉及搬迁人口最多的一次集体搬迁。为使群众能够就近就地发展产业和务工,满足群众上学、就医、购物、出行等需求,综合考虑,将搬迁点选在位于白驼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集中区,紧靠省道S218线、紧邻镇政府,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下黄自然村,实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该搬迁点距离清水县城20多公里,离白驼镇政府3公里左右。附近有白驼镇中心幼儿园、白驼镇中心小学、清水四中,乡镇卫生院,城乡公交车也在安置点设置站点,方便了搬迁群众看病就医、就近入学和日常出行。

  从山上到山下,从旧屋到新居,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有人的心境。搬进新家的村民们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装扮起自己的小家。院内,一些村民打算明天去城里选购家居装饰;院外,一些村民开车拉来花枝,忙着挖土栽苗……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清水县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水务、农业农村、发改、财政、教育、文旅等部门协调推进安置点水、电、讯、暖、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全力保障入托入学、确权登记、户籍医保社保转移等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群众负担,真正把搬迁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良心工程、民心工程。

  强化乡村治理让群众“能融入”

  如今,清水县各乡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产业兴旺、乡村美丽,但要想群众真正在新家扎根生活,就得让群众真正融入新环境。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以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正是清水县推动群众融入安置点新生活的“金钥匙”。

  “刚搬过来有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小到怎么坐公交大到怎么找工作,都能找社区帮忙。时不时,社区还会组织下棋、读书之类的活动,我和原来的朋友们还可以带着孩子结伴过去玩,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清水县黄门镇村民宁俏菊切身感受到了安置点既能“安居”又能“宜居”的好处。

  为了让搬迁群众过得更加和谐舒心,清水县黄门镇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建强基层党组织,让镇村干部主动上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群众自治组织,组织老弱病残关爱活动,把暖心关怀送到群众身边。建优兴趣培育组织,引导搬迁群众根据兴趣爱好组织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将安置点群众纳入有效交往的邻里“朋友圈”,不断增强安置点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发挥搭建服务平台、开展便民事务代办等职能,彻底解决居民‘两头跑’的问题。我们还根据群众日常需求,创建‘三站一馆一超市、十室四家四中心’,群众不出社区便可享受优质生活。同时完善了居民协商议事机制,真正做到将便民服务输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清水县黄门镇小河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爱珠告诉笔者。

  清水县黄门镇通过落实“一核多元”的领导服务机制,探索推行“一诺五先”治理服务模式,“五纵十二横”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措施以及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充分解决了不同村庄群众搬迁在一起后,办理事务不便、生活习惯差异大、邻里矛盾纠纷多、共处融入难等问题,让越来越多安置点居民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实现了从“人的聚集”到“心的聚拢”的转变。

  在各搬迁安置点,清水县注重强化基层治理,建立积分制、“党群说事+”等治理模式,推广“主题党日+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引导群众“既挪地方、又换思想”,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家园。

  一幢幢大方美观的崭新房屋整齐排列,一条条平整宽阔的巷道四通八达,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富民产业遍布全县,一个个快捷实用的便民服务温暖人心……近年来,清水县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接续推进农房改善和搬迁安置工作,全县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49个,搬迁群众2503户12311人。如今的清水城乡,随处可见绿水青山环抱着美丽新村,繁花绿荫衬托着田园村居,阡陌纵横通畅着农家生活,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清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