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一个人,带活一个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头雁”是关键,他们怀抱桑梓情怀,用心用力壮大产业,用情用功建设和美乡村,引领村民阔步迈向富裕、美丽的康庄大道。在皋兰县的乡村,一批敢闯、敢干、敢创新的村书记以党建聚力,以实干兴业,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团结带领乡亲们依靠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干事创业的领路者
“‘菜园’经济让农户有了多重收益”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皋兰县阳洼窑村党总支部书记魏正家扎根基层、默默坚守,带领群众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展现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担当作为。
地处皋兰县石洞镇的阳洼窑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近年来,阳洼窑村将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全面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转变种植理念,优化产业结构,让“菜园”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户有了多重收益。
走进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蔬菜种植大棚、日光温室里,紫色的茄子、鲜嫩的辣椒、圆滚滚的西红柿以及青绿的丝瓜长势喜人,大棚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采摘的身影。
阳洼窑大棚蔬菜
“2018年开始村里动员我们将弃耕和撂荒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每亩给我们流转费600元钱,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给专业合作社新建高架大棚,每年保底分红1000元。现在又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正忙着采摘辣椒的村民边玉香高兴地说。
魏正家介绍说,阳洼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后,流转农户土地265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6座、钢架塑料大棚216座、育苗温室2座,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增加务工收入95万元以上。
什川镇设施农业
2018年开始,阳洼窑村对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优化调整,利用84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建成占地52亩的集中连片式高架大棚103座,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做法,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阳洼窑村的菜园“小经济”撬动了皋兰县乡村“大振兴”。
文旅融合的探索者
“让方寸地巧变‘致富园’”
皋兰县什川镇北庄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军以前是一名乡厨。2021年,得益于村民的信任,成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书记的这几年,他摸索出自己的一些心得:治小村,如做流水席,用心、用情、用技巧去做,才会把“八凉十热”中的酸甜苦辣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庄村地处“世界第一古梨园”核心区,近年来,北庄村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化“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以古梨树为优质资源,推进创建古梨树下说事情,古梨树下抓党建,古梨树下促研学,古梨树下有产业的新型休闲农家乐、田园综合体产业,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创收2000万元以上。
古梨树下说事情
“今年我们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合力打造‘树下小院文化体验茶园’项目,通过有文化特色的差异化茶园,结合本村‘认养一棵树’公益活动,实现了北庄村传统农家乐向新型休闲露营文化体验园区的华丽转型,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4万元。”北庄村到村任职选调生陈佳丽说。
树下小院文化体验茶园
“深入推进北庄村文旅产业发展,既是村书记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杨军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扎根于文旅行业这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沃土,深度探寻群众对文旅体验的真实需求与殷切期望,挖掘那些隐藏在民间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文化瑰宝与旅游资源潜力,让文旅成为北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闪亮名片。
文明乡风的传播者
“和美乡村有‘面子’也有‘里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皋兰县砂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季雅梅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尚,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让乡风文明“软实力”变成乡村振兴“硬支撑”。
皋兰县水阜镇砂岗村位于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水秦路片区,近年来,砂岗村以“孝善文化”为根基,推动德治与法治、自治有机融合,运用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具象化载体,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让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文明力量。
走进皋兰县水阜镇砂岗村,以“乡风文化”“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化墙绘夺人眼球。为了将孝善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环境中,砂岗村在富民巷、幸福巷、振兴巷、和谐巷4条文明巷的墙壁上绘制主题墙绘。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展现在村民眼前,巧妙地将孝善文化、乡村美德与妙手丹青融为一体,传递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乡风文明的正能量。
砂岗村文化墙
快到晚饭时间,皋兰县水阜镇砂岗村村民活动中心幸福食堂又热闹起来。“中午加晚上,一共10块钱,好吃还管饱。”说起村里办的食堂,70岁的村民牛有发打开了话匣子,子女在外务工,就他一人在家。“现在吃食堂,省事不说,人多心情还好。”
“目前已经有20多名老人在这里吃饭,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我们还会专门送饭上门。”砂岗村党总支书记季雅梅介绍。
砂岗村“幸福食堂”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这张考卷中,季雅梅秉持着“聚焦乡风文明,升级服务治理”的发展目标,当好文明乡风的“守护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了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文化生活有滋有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让砂岗村有“面子”更有“里子”。
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皋兰县黑石镇大横村党总支书记焦兴全,既是一名退役军人,又是一名“兵支书”,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他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他对全村人民的一份责任。
大横村地处黑石镇北部山村,禾尚头小麦是大横村的支柱产业,禾尚头小麦因无芒衣薄、麦穗头秃而得名,在皋兰已有500年的种植历史,是皋兰县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之一。皋兰禾尚头小麦面粉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丰富,面筋含量高,口感好,有“面粉之王”之称,是制作“兰州拉面”“皋兰长寿面”的最佳原料。2015年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烈烈太阳炙烤下的田地泛着热气,蹲在一垄禾尚头小麦地里,村民赵贵荣正与爱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在地里拔麦,他介绍“不同于水浇地里的小麦过几年就要换品种,禾尚头已有500年的栽培历史,是经自然选择选育的小麦精品种,只要撒进旱砂地里,浇上水,就能破土而发。不过产量低,一亩只有150斤左右。”
村民收割和尚头小麦
在成为大横村党总支书记之前,焦兴全是大横村的种植大户。“为切实解决好撂荒土地问题,村“两委”协调农户流转土地,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经营。于是,2020年,我就对1100亩撂荒地重新复耕种了禾尚头小麦,让荒地恢复成田地。”焦兴全说,“别看我们种植的‘和尚头’小麦个头小,但产量不少,而且价格也比普通小麦要高很多。”村民们正在给小麦除草,有说有笑的,为寂静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
大横村禾尚头小麦丰收
在焦兴全的带领下,大横村成立了皋兰沃达农业发展合作社,对耕种条件差、道路交通不便的撂荒地,协议种植了青贮草,与养殖场进行对接合作,让这些撂荒土地重新利用起来,增加村民们的收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孔凡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