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立足全县“一地两区”发展定位,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工作目标,围绕全乡“一河两梁三湾六片区”的农业产业布局,按照“12536”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抓好党的建设、粮食安全、巩固成果、产业培育、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贾川乡董湾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占地面积50亩,搬迁群众79户。其中2023年搬迁的51户,已全部建成、全部搬迁入住、全部完成旧房拆除、全部颁发不动产证书;2024年搬迁对象28户,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实现了董湾村白坡组整组整山头搬迁,消除董湾村白坡组隐患点危险,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
下山入川 三关齐抓 “险居”迁“安居”
一是严把规划选址关。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原则,综合考虑交通出行、产业发展等因素,邀请专家、群众代表论证选址,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地质勘测和灾害评估,确保把群众从山上地质灾害威胁区,搬到川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好地方”。二是严把户型设计关。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当地风俗,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经济能力,设计了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新住所,既有前后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有一层85平方米(三室一厅)和两层163平方米(四室两厅)2种户型供群众选择,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三是严把房屋质量关。建立“项目监理+行业部门+群众代表”三方监督机制,由搬迁群众推选群众代表成立理事会,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监督;聘请专业监理公司严把质量关口,切实保障房屋质量;主体完工后由县乡村三级逐级验收,确保让群众住上“安全房”。
县乡联动 三向发力 “安居”变“宜居”
我们把安置点建设同和美乡村创建相结合,根据安置点项目需求,县上各部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推动安置点变成宜居新家园。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2070万元,一体推进搬迁点水、电、路、网建设,新修便民桥1座、堤防500米,改造提升通村路5.5公里,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配套健身器材、充电桩等设施,扩建乡中学教学楼,改造村卫生室,设置便民服务驿站和快递代收点,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三是加强乡村治理。多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文明实践”活动,全面运用积分制、说事议事等治理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多方扶持 三业并兴 “宜居”成“富居”
紧盯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需求,坚持产业、就业和创业并举,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发展产业促增收。通过落实产业奖补,扶持搬迁群众发展果品产业400亩;争取项目资金,建成花椒加工、设施樱桃、蔬菜大棚、食用菌4个产业园区,带动53名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务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万寿菊、金银花、小杂粮等富民产业1450亩,带动167名搬迁群众吃上了家门口的“产业饭”。二是劳务输转稳增收。搬迁点建设吸纳19名群众务工,参与建设的同时监督了工程质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点对点”劳务输转外出务工62人,实现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1名务工人员。三是扶持创业助增收。开展电焊、家政等技能培训19人次,落实小额信贷8户,扶持自主创业10人,逐步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