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榆中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对移风易俗工作的部署要求,采取系列举措,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现如今,一股股新风正气在榆中大地蔚然兴起。
宣传引导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榆中县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制定印发《榆中县“十破十立·移风易俗”推进十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全县推进移风易俗重点任务清单》,按照“渐次推进、全面铺开”的原则,加强统筹调度,全面推进工作落地见效。
在宣传教育方面,创新打造“栖云讲堂”“乡村振兴讲堂”“文明实践小课堂”等品牌,利用文明实践宣传栏、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理论宣讲示范点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平台,统筹“爱榆中”APP、榆中发布、文明榆中等全媒体矩阵,运用“线上+线下”多频讲、整合资源深入讲、发挥优势沉浸讲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十破十立·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1080余场次、受众4.5万余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组织全县103所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移风易俗”活动,覆盖学生39780余人,初步实现了“教育一人、带动一家、影响一村、文明榆中”的目标。
“移风易俗是个好事,‘红事新办、白事减办、小事不办’是为咱老百姓‘人情减负’哩!”在全国文明村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举办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中,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甘肃省第一批“最美人物”、首届“兰州好人”、兰州市“新时代最美乡贤”、兰州市第七届道德模范等荣誉获得者,高墩营村党总支部书记兼主任钱其峰,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崇尚节俭提倡婚事新办,破旧立新提倡丧事俭办,关爱他人提倡邻里守望”等内容进行移风易俗主题微宣讲,并带领现场500余名群众齐诵《村规民约》,约出了文明新风。
破立并举 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
针对红白喜事比排场、讲阔气等陋习,榆中县坚持破立并举,制定出台《榆中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方案》《榆中县持续推进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对县域内婚嫁彩礼、礼金、酒宴等婚丧行为提出指导标准,积极倡导低彩礼、零彩礼,一碗烩菜办丧事等符合榆中实际的“限高”标准。
“作为一名党员群众,我主动加入村红白理事会,免费做起了农村司仪”榆中县和平镇冯湾村四社村民冯总发说,“截至目前,累计免费主持了150余场次婚礼。我常常开玩笑说,身边群众精心挑选的‘好日子’,就是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的‘好时机’”。全国文明村榆中县和平镇冯湾村以争创兰州市移风易俗示范村为契机,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吸纳乡贤加入红白理事会,组建移风易俗宣讲队,并将“零彩礼”“低彩礼”“白事禁酒”等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对按红白理事会章程规范办理红事的给予现金奖励,并对规范办理白事的群众提供免费灵车服务。现如今,村红白理事会“小章程”变成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硬杠杠”。
据悉,榆中县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选拔1210余名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民组建民事调解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理事会,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理事会成员的业务能力。
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充分利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推动婚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我们的感情不需要用彩礼来衡量,我们希望把钱用在今后的婚姻家庭经营中”榆中县城关镇栖云北路社区刘勇和高小英小两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零彩礼婚姻的美好与幸福。无独有偶,榆中县北部山区龙泉乡李家岔村村民陶维霞在订婚时,男方父母拿来了8万元彩礼,陶维霞的父母分文未收,并给予了女儿和女婿2万元作为陪嫁,他们一家“为爱减负”的文明新风,在方圆百里传为美谈。
共建共治 推动移风易俗谱新曲
榆中县坚持把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结合2024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围绕“家庭和睦”“邻里和气”“移风易俗”等6个方面,试点推出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闭环工作,制定《榆中县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闭环工作导图》,依托“一约四会”,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红黑榜”“星级文明户”评议工作环环紧扣,在“醉美马坡、兴隆福道”打造首批“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闭环工作机制”12个样板村,利用乡风文明红黑榜,对积极践行文明理念、在移风易俗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积分并发布“红榜”露脸,对违反移风易俗规定行为的个人或家庭发布“黑榜”红脸,让乡风文明有“镜”可照、有“尺”可量、有“杆”可比,构建起了与民共治乡村事务、与民共享文明新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今年,村里开展家园美化行动,我和家人在庄前屋后打造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并在家里办起了村级农家乐,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被评为‘庭院整洁文明星级户’,家门口挂上了铜牌,上了村上的乡风文明‘红榜’,实现了经济和精神双丰收。”榆中县河湾村村民刘银业高兴地说。据统计,截至目前榆中县评议发布红榜226户,黑榜42户。
“今后,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在2024年打造首批12个‘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闭环工作机制’样板村的基础上,梯次跟进启动2025年第二批样板村建设,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服务项目,着力在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等方面探索示范经验,夯实拓展移风易俗‘榆中路径’。”榆中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明实践 推动移风易俗见实效
榆中县按照“总队+分队+支队”模式,健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不断配强“8+N”志愿服务队伍,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13支,组建志愿服务分队332支8.94万余人,建立了专兼结合、广泛发动、特色鲜明、服务精准的全域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我们每年利用‘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吸纳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为文明实践注入活力。”榆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上,我们为新成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殡葬移风易俗宣讲队以及“您的银发 何记的牵挂”“凝心汇力 榆您同行”“鸿苇秦韵 文化惠民”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授了旗,用实际行动,不断建强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赋能乡风文明。”
榆中县充分发挥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盘活整合各类资源,重点培育“爱党爱国爱家乡”“乡村振兴正当时”“文明乡风伴我行”等“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品牌项目18个。策划开展榆中县“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六大”主题实践活动。指导榆中县城关镇兴隆山村创新推出“大碗茶”流动驿站、公益3D原创手绘文化墙、文明诚信商户红黑榜、“兴隆花街”植绿添彩“兴隆峡口吹出的文明新风”4个系列主题品牌项目,受到村民和游客的广泛欢迎。
“我拿着地图,走遍了村上的每个角落,就为选出适合修建焚烧炉的地方……”在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组织开展的推进“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暨“凡人善举”“好儿媳”“巾帼志愿者”“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表彰活动上,窑坡村工作30多年的村干部、老党员、乡贤陈永俊,分享了村级修建祭祀焚烧炉背后的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道“焚烧炉修建好后,我第一个带着祭品到焚烧炉示范,村民见灰烬清理便捷,无烟无味,能有效防控火灾隐患,便渐渐放下了成见。如今,村里祭祀时节井然有序”他的一番分享,引发了现场群众共鸣和阵阵掌声。
“乡村振兴齐用力,喜看农村新面貌。爱党爱国要牢记,遵纪守法做表率。村规民约齐约束,邻里和气多礼让……”近日,在榆中县移风易俗主题示范月活动上演出的表演唱节目《和美乡村新气象》,引得众人围观。“这个节目编排得真有创意,把村规民约和乡风文明‘红黑榜’的内容搬上了舞台,不知不觉让我们记住了内容,规范了言行”围观群众对由榆中县城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银河艺术团演出的原创节目竖起了大拇指。
“锣鼓一敲震天响,四位村民走上场,移风易俗新风尚,要提倡……先来说说娶新娘,喜事新办不铺张,不要彩礼和楼房,都赞赏。再把“白事”讲一讲,厚养薄葬要提倡,孝敬老人勤赡养,做榜样……”在榆中县纵深推进“十破十立·移风易俗”十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风的期间,榆中县小康营乡翟家湾村村民刘伟、刘团等4人积极争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者,共同创作演绎了移风易俗“三句半”作品。节目围绕移风易俗、美丽乡村、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环境保护、邻里互助等内容,采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敲锣打鼓”的表演方式演绎了榆中人民对新时代新风尚的赞扬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我们当初编排这首三句半,也是为了以村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了对陈规陋习的反思,让村民在耳熟能详的旋律中感受温暖和共鸣。”刘伟在节目演出后说。
据悉,榆中县坚持“把文化服务融入群众,把移风易俗融入生活”的理念,通过以文化人、群众文化群众办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结合移风易俗具体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内容丰富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积极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民阅读月、“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文化演出以及“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500余场次,传播核心价值、繁荣群众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赋能乡村振兴。
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场场主题宣讲引发思想共鸣,一次次文明实践活动泽润心田……放眼榆中大地,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乡村振兴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岳程 赵雪林)
编辑:王新强